湖北日报讯(通讯员刘佳佳)一张画纸上,妈妈在厨房忙碌的身影被炭笔细细勾勒,灶台的热气仿佛穿透纸背。“妈妈做饭很好吃配配查,我想她了。”文静的女孩声音很轻,却让武汉科技大学心理团队师生心头一颤。五百公里外的武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,此刻正化作解读童心的密钥。
武汉科技大学心理协会志愿者作绘画前的指导配配查
近日,在十堰市郧西县高扁小学的教室里,这场名为“家庭人物绘画”的活动,为乡村儿童打开了情感表达的闸门。武汉科技大学心理团队师生带来的表达性艺术治疗,让五六年级的孩子们以画笔为话筒——明快色彩中的全家牵手、团圆饭桌上的质朴温情、望向远方的期盼眼神,每一笔都是无需言语的内心独白。“不预设标准,绘画本身就是疗愈。”实践队员刘佳佳说。
配配查
志愿者带领儿童开展家庭人物绘画
当专业分析遇上乡村现实,协同育人显现实效。武汉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贾健宇老师带领团队谨慎解读画作:人物位置、缺失成员、环境氛围,这些细节成为读懂“无声语言”的密码。“特别是内向的孩子,画纸是他们的传声筒。”队员涂茜感慨道。这些分析成果结合专业心理测评与心理访谈,将转化为精准的心理支持方案与家校沟通建议,大学专业智慧由此融入乡土教育肌理。
高扁小学这一幕,是武科大逐梦心辰暑期社会实践队三年步履的缩影。这支深耕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队伍,秉持“大中小协同心理育人”理念,将大学心理教育资源持续输送至偏远山区。两千余人次覆盖的背后,是高校资源与乡村教育需求的深度咬合。从留守儿童情感世界到家庭生态系统,大学的专业力量撬动了乡村心育的支点。
家庭人物绘画展
画笔落下时,一个五年级男孩指着画中宽阔的肩膀说:“我画了爸爸,我们在院子里晒太阳。”当大学的专业力量翻山越岭,与乡村学校的实际需求紧紧相握,一幅更为温暖的教育图景正在孩子们的心田徐徐铺展——那不仅是画纸上的家园配配查,更是被真正“看见”的童年。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